跳到主要内容

024

六五 懊恼本生谭

(菩萨═阿阇梨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与前同样之一优婆塞所作之谈话。据此优婆塞深自探索之结果,知其品行不端,于是与妻口角,心境恼乱,七八日间,怠于佛近侍。

某日彼优婆塞往访精舍,敬礼如来就座时,佛问曰:“汝七八日间,何以未来?”彼答曰:“世尊!予妻品行不端,为此心生懊恼,怠于出仕。”佛言:“优婆塞!女为恶事,勿思恼怒,心须保持冷静。此昔之贤人所语,汝因隔世而不知其因缘!”佛应优婆塞请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,菩萨与前同样为一有名之阿阇梨。

弟子中一人为妻之恶心所恼乱,数日未至师尊之前。某日,为其师询问,彼语其缘由。于是师云:“不端之女人为万人共有之物,贤人曾谓:‘女有不端之行,知之而勿怒’ 。”师为教诫弟子唱次之偈:

    世之恶女人     如路如河川

    又如酒间场     人间聚会堂

    贤者虽知之     无恼亦无怒

菩萨如是以教诫弟子。弟子闻教诫后,对妻之行为不再懊恼,其妻闻得其师已知,其后亦止为恶事。

结分

佛为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,说四谛竟,此优婆塞得预流果。佛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:“彼时之夫妇即是今之夫妇,师尊之婆罗门即是我。”

六六 优相本生谭

(菩萨═仙人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就爱欲所作之谈话。据传,舍卫城住有一良家子,闻佛之说法,归依三宝之教,出家行道,行禅定,坚守业处。某日,彼于舍卫城步行托钵,见一身着美饰之妇人,于是彼为快乐而破根(五官)之自制,用目盯此一妇人。尔时,于彼心中生起爱欲之念,恰如幼树被斧伐倒。

由是以来,彼溺于烦恼,感觉身心衰敝,如野兽之狂回,不喜佛教,爪发延长,污衣缠身。

法友比丘等见彼烦恼之相,向彼问曰:“法友!汝之根(五官)与前全变,为何故耶?”彼答:“法友!予无何乐也。”于是比丘等携彼往佛之前,佛问曰:“汝等何故无理强伴此比丘前来?”彼等曰:“世尊!此比丘实甚烦恼!”佛问比丘:“汝比丘!是真实耶?”比丘答:“世尊!是为真实!”佛更问曰:“何人使汝烦恼?”比丘曰:“世尊!予出托钵时,眺望某一妇人,破根(五官)之自制,因而予心为此而起烦恼!”

佛向比丘言曰:“汝破根(五官)之自制,为快乐喜见美姿,由烦恼而心乱,原无足怪。昔日得五神通、八等至,依禅定力而灭烦恼,飞行空间之净心菩萨,亦因见美姿而破根(五官)之自制,离禅定烦恼心乱,得大苦恼。何以故?虽有如颠覆须弥山之大风,而如象大之秃山,则无影响;又有如能根拔阎浮树之大风,而生于断崖之灌木,则几无影响;又有如吹干大海之大风,而小池则几无影响。与此同理,虽然得无上智具净心之诸菩萨,有时亦因烦恼而自然发生无明,因此,汝不可少有羞耻。虽具清净心之人,亦为烦恼所惑,博得名声之人,亦得耻辱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迦尸国某大富豪之婆罗门家,彼达有分别之年龄,熟练一切之学艺时,舍爱欲为隐遁之生活,完成十偏处之净业,得通力与定力;如是享禅定之悦乐,住于雪山地方。

某时,彼为求盐醋,由雪山降下至波罗奈市,于国王之御苑一泊。翌日彼检点携带之物品,缠赤树皮之衣,以黑羚羊之皮,披于一肩,束发为轮形,担一伽里 1量之荷物,携杖往波罗奈市中托钵,到达宫城之门。国王见其步行之态度,甚感中意,迎彼使坐于华丽之席上,享以软硬种种之食物,使之满足。国王于彼申述谢辞时,恳望彼留住于御苑,彼即承诺,其后十六年问住居于御苑。彼于宫中进食,专从事于国王一族之教化。

某日国王为镇服国境之叛乱而出发。尔时王命名曰美丽之王妃:“须尽心奉仕仙人。”于是踏上征途。国王出征,菩萨于随心所欲时,亦往宫城出仕工作。某日,王妃为菩萨调理食物自思:“今日彼来甚迟。”于是熏好香之水沐浴,身着华美之饰,于广间中持出一小卧榻,卧于其上,待菩萨归来。

菩萨亦知时间甚迟,由禅定起立,往宫中飞行。王妃闻树皮衣之音自思:“仙人来矣”,急速起立时,其美丽之外衣滑落,适仙人由窗口进来,为王妃诱人之隐处所惑,彼为快乐,顿生爱欲之念,如幼树之被伐倒,如是禅定忽然消失,彼如一斩落双翼之鸟。彼立于原地,手执食物,无少食欲之心。彼为烦恼,周身颤抖退出宫城而往御苑,入于自己小屋之中,置食物于卧榻之下。其后,彼爱着于诱人之隐处,不断烧起烦恼之焰,七日之间,不饮不食,卧于卧榻之上。

国王平息叛乱,于第七日归来,于都之周围,严肃整饰行列后,向宫城归来。尔时国王思欲会仙人,赴御苑,入小屋,见仙人卧于其处。国王见此自思:“此必患病。”为清扫小屋后,走近仙人之足下,国王:“仙人!君患何病?”仙人:“大王!予非他病,乃为爱着心而起烦恼。”国王:“仙人!汝向何人起爱着心?”仙人:“大王!予对王妃起爱着心!”国王:“仙人!甚善,如是王妃与汝!”于是伴仙人入于宫城,使王妃着美丽之盛装,赠与仙人。同时,国王密与王妃告诫曰:“汝须尽汝之力,救助仙人!”王妃答曰:“国王!承知尊命!予将施救!”于是仙人伴王妃,离宫城而去。

如是出宫城大门时,王妃向仙人告曰:“仙人!予等须求得住家。汝往请愿国王赐与住家。”仙人往国王之前,乞求“愿得住家”。于是国王于诸人不净处建一轩破屋。仙人伴王妃往至其处,彼女不入。仙人:“汝何故不入耶?”王妃:“此处甚秽!”仙人:“如是今予将如何处之为宜耶?”王妃:“请先清扫。”更又命令曰:“更请前往取来锄与笼等物。”于是遣仙人再往国王之前。当仙人携来之时,王妃命仙人清除粪尿与尘埃,并使持来牛粪,涂墁墙壁,然后更又命令∶“请前往持来握榻,持来床几,持来绒毡,持来水壶,持来碗盏。”如是一一持来,并命持来水及其它种种之物。仙人持碗斋水,水壶盛满后,准备沐浴之水,整备卧榻,二人共坐时,王妃抓握仙人之须髯接近自己直至面对面,云:“贵君已忘己为仙人婆罗门耶?”。

彼于此时,心中开始醒觉,彼以前之时,完全为无明之状态,诚如经典所述:“如是爱欲之障碍,以无明为因故,名为烦恼。汝等比丘!”盲动以无明为本也。”仙人心中醒觉而自思:“此爱欲愈益增上,则予将堕四道 2而不能抬头。今予将此妇人返归国王,应入雪山!”于是伴王妃晋谒国王告曰:“大王!予不要王妃,为王妃使予爱欲增上。”于是唱次之偈:

    昔不得相好     唯只爱欲盛

    美眼成我物     更使爱欲生。

于此同时,仙人再得已失之禅定,坐于空中说法,以教诫国王,然后飞行于空中,抵达雪山,其后决不再归返人间之道。如是勉励梵行,由禅定而不堕,遂得生梵天界中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四谛,说四谛竟,彼比丘得阿罗汉位。佛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:“彼时之国王是阿难,‘相好王妃’是莲华色,彼仙人即是我。”

注 1 伽里(khar1)约当六斗余。

2 四道,即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修罗。

六七 膝本生谭

(菩萨═国王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就某田舍女所作之谈话。某时,于拘萨罗国有三人之男,于森林之端耕作。尔时,盗贼于森林掠夺诸人之物而逃去,诸人追踪盗贼不见,来至三人之所。诸人向三人之男云:“汝等森林中掠夺,今扮为农夫之状!”于是将三人捆缚,引渡至拘萨王之前。时一女向彼处前来泣叫曰:“请与我遮蔽之物!”彼女泣叫。其后数次前来宫城,国王闻彼女之声,命与彼女遮蔽之物。于是家臣持来布疋,彼女见此云∶“此非为我愿遮蔽之物!”家臣往国王之前曰∶“此女所谓遮蔽之物,非为布帛,恐为其夫。”于是国王呼女问曰:们汝之叹愿汝夫为汝遮蔽之物,果如此耶?”女答:“大王!诚如王言,夫者实为蔽物,若无夫君,虽着千金价值之衣服,亦如同裸形。”为说明此意,述次之偈:

    无水河成裸     无王国成裸

    虽有十兄弟     无夫女成裸

国王对女所云甚为中意,问曰:“此三人之男与汝为何关系?”女:“大王!一人为夫,一人为兄弟,一人为子。”国王:“予对汝所云,甚为合意,此三人中与汝一人,汝欲何人耶?”女:“予如得长生,将得一夫,又能得子,然父母亡故,不能得兄弟,请将兄弟与我,大王!”国王闻彼女之言,甚为满足,将三人一同释放。如是三人之男因此女而免于苦痛。

此一事件不久遍知于僧团,某日,比丘等集于法堂,开始谈话:“诸位法友!三人之男为一人之女而免于苦痛。”彼等称赞此女之功绩而坐。佛适来彼处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语,集于此处耶?”比丘等答曰:“如是如是之语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此女救助三人之男,非自今始,前生亦有救助之事。”于是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,三人之男于森林端耕作。以下与前之故事相同。尔时国王亦问:“些二人之中,汝欲何人?”女:“大王!三人不能皆得耶?”国王:“否,此不可能。”女:“若三人不能同得,予愿得兄弟!”国王:“子或夫可携归一人,兄弟无何功用!”女云:“然则子与夫皆易得,兄弟则难得!”于是唱次之偈:

    国王!

    我得我子易     如野菜置膝

    我得夫亦易     有多数路人

    世界由何处     求得我兄弟

国王喜悦云:“此女为真实语。”三人皆由牢狱释出与女,女伴三人归去。

结分

佛言:“汝等比丘!此非由今始,前生此女亦由苦痛中救助三人之男。”佛述此法语后,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:“昔之四人是今之四人,尔时之王即是我。”

六八 娑祇多城本生谭

(菩萨═婆罗门子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娑祇多城附近之安阇那林时,对一婆罗门所作之谈话。

据传,佛伴比丘之僧团,入娑祇多市时,一年老婆罗门由市内出,出于市之内门处,遇十方佛,婆罗门跪于佛足之下,紧握佛足云:“吾子!两亲年老,当然须子看顾,如是长久期间,何故不来予等之处耶?予今遇汝,母亦欲会汝。”于是引导伴佛,至其家中。佛至其家,与僧团之比丘,共就所设之席。婆罗门女亦出来跪于佛之足下泣云:“子!长此期间汝往何处耶?两亲年老,子不应养育耶?”更又唤子与女出云:“汝等前来此处,兄弟互相问候!”于是向佛问候。两亲于是心甚满足,喜舍诸多施物。佛于食事终了后,为两人说老经 1,说此经竟,两人得不还果。于是佛由座起,归安阇那林。

比丘等坐于法堂,相互语曰:“诸位法友!此婆罗门知‘如来之父亲为净饭王,母亲为摩耶夫人’,而竟与其妻同对如来呼为‘吾子’,佛亦与以同意。此究为何意义耶?”佛闻比丘等之语言曰:“汝等比丘!彼等两人乃为对己子而称‘己子’也。”于是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佛言:“汝等比丘!此婆罗门,昔日于五百世之间,续为我父,五百世之间,为我叔父,又五百世之间为我祖父。彼婆罗门女,亦于五百世之间为我母,五百世之间为我叔母,五百世之间为我祖母。如是千五百世之间,我于此婆罗门之手被养育,千五百世之间,我于此婆罗门女之手被养育。”等正觉者佛为此三千世之故事,唱次之偈:

    留心于其人     对彼心生悦

    未曾见其人     对彼生爱慕

    若有如是者     汝应信赖彼。

结分

如是佛述此法语后,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:“尔时之婆罗门与其妻是今之婆罗门夫妇,其子即是我。”

注 1 老经(jarasutta)为小经集经第四品第六经

六九 吐毒本生谭

(菩萨═医师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法将舍利弗所作之谈话。据传,长老(舍利弗)食嚼食之时刻,诸人为僧团携来多量之嚼食,来至精舍。僧团之比丘食此之后,仍尚余甚多。诸人向长老云:“长老!可为往村中托钵者留置一份。”其时,与长老住同一精舍之青年僧,往村中不在之时,为彼僧留置残余之嚼食,而彼青年僧未见归来,人云:“现已正午。”于是劝长老食此残留之嚼食。长老食毕,而青年僧归来。于是长老告曰:“法友!予已将为汝留置之残份食之。”青年僧云:“长老!美食之物,无论何人,皆为甘旨!”大长老心甚迷乱,于晨长老决心:“此后决不再食嚼食!”实际舍利弗其后即不再食嚼食。舍利弗不食嚼食之事,为僧团所遍知,比丘等坐于法堂而为此话。尔时佛问曰:“汝等比丘!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彼等答曰:“如是如是之语。”佛言:“舍利弗对一度舍弃之物,虽夺其命亦不再取。”于是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,菩萨生于治疗蛇咬医师之家。彼以医术而立生计。尔时,一田舍男为蛇所咬,其亲类诸人立即往呼迎医师,医师问曰:“涂药以除毒耶?抑或携带咬人之蛇来,由伤口吸取毒耶?”彼等云:“请携带蛇来吸取其毒。”于是医师携带蛇来问曰:“汝咬此人耶?”蛇答:“唯然!是予为之。”于是医师命之曰:“以汝之口由所咬之处吸毒!”蛇云:“予一度所吐之毒,决不再吸取。今后予所吐之毒亦决不吸取。”医师于是取薪木焚火,命令蛇曰:“汝若不吸毒,即入此火!”蛇云:“予纵入火,亦决不吸取自己所吐之毒!”于是唱次之偈:

    有咒!

    一度我吐毒     何得惜命吸

    于其吸延命     宁愿不吸死

如是唱偈毕,蛇即欲投火。于是医师蔽蛇,以药、咒文除其人之毒,使之痊愈。医师为蛇授戒而诫之曰:“今后不可害人!”然后放蛇游去。

结分

佛言:“汝等比丘!舍利弗虽然损命,对其一度舍弃之物,决不再取!”佛述此说法后,连络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∶“尔时之蛇是舍利佛,医师即是我。”

七○ 锄贤人本生谭

(菩萨═园丁子)

序分

此本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质多罗象舍利弗长老所作之谈话。据传,彼为舍卫城之良家子,某日于耕作之归途,接近精舍,得食一上座碗中脂多美味之食。彼于心中自思:“我等日夜亲自作耕种工作,尚不得如是之食物,我亦欲出家为宜!”于是彼舍家,经一月半间之努力而不得悟,彼为烦恼所囚,还为俗人。然苦于食事,又再为僧,学阿毗达摩(论)。如是彼六次离去精舍,又再返来。于第七次出家时,通晓七部之论,读诵甚多之比丘法,增长慧见,得阿罗汉位。于是彼之法友比丘等向彼比丘嘲弄曰:“法友!今汝之心,何以不如以前之生烦恼耶?”彼云:“予今后已不能再度在家之生活矣!”

如是彼得阿罗汉位,于法堂中,有如次之话:“诸位法友!长老质多罗象舍利弗,虽有到达如是阿罗汉位之能力,然后六次停止出家,过在家生活,乃为大害!”尔时,佛来问曰:“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彼等答曰:“如是如是之语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凡夫之心,浮泛难制,对于事物,立生执着,执着一起,不能立即放下。如是制心乃为善事,一旦制心,则生起幸福与快乐。

    轻佻心难制 1     随处为遂欲

    善能制御心     制心生悦乐。

昔之贤人执着一挺之锄,不忍弃之,起贪欲之心,六次还为在家。及七次出家,始得禅定,征服贪欲之心。此皆由于心之难制者也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,菩萨生长于园丁之家,其名为锄贤人。彼以锄耕种土地,蒋植蔬菜、南瓜、瓢蕈、胡瓜等类,贩卖以度贫困之生活。彼实即一挺之锄,并无其它任何财产。某日,彼自思惟:“持家无益,舍家出家!”于是,某日,匿其锄而为出家之身。然彼思及其锄,不能抑制贪欲,遂为此钝刃之锄,停止其出家之生活。如是二次、三次乃至六次,藏匿其锄而出家,然仍尚为锄而还为在家。

于第七次,彼思惟:“予为此钝刃之锄,几次还俗。今将投弃于大河而出家!”于是彼往河岸,持锄自思惟∶“若予得见此锄落处,则又将起返来捞取此锄之心。”于是彼紧捆锄柄,出以如象之大力,于头上三次回旋,瞑目而投入河中,三次高呼:“予今胜矣!予今胜矣!”声如狮吼。

时波罗奈王,于平定国境叛乱归途,于河中洗发,严凝一切盛装,乘于象背而来。尔时闻菩萨之叫声,王云:“此男高呼‘予今胜矣’,彼究竟征服何人?呼彼前来!”将彼唤至近前,国王:“男子!予为征服者,今予于得胜归来之途中。汝究竟征服任何耶?”菩萨:“大王!贵君虽得千之胜利,抑或得十万之胜利,如不能征服烦恼,即不得为真正之胜利。予抑制我心之贪欲,征服予之烦恼!”如是彼凝视大河,入“水遍处定”,得大自在力,坐于空中,向国王说法,唱次之偈:

    征服之胜利     非为真胜利

    胜利非征服     是为真胜利

国王闻此说法,离妄见,灭除烦恼,于是心倾慕出家生活,对王权之烦恼,亦同样灭除。国王问曰:“贵君往何处耶?”菩萨告曰:“予思雪山过出家生活。”国王云:“如是予亦思出家!”与菩萨同离其处。军人、婆罗门、家长、一切庶民及当场诸人皆回国而去。

婆罗奈之市民相互交谈云:“我等之王,闻锄贤人之说法,入于出家生活,与军队一同离去。我等留于此处何为?”于是十二由旬波罗奈之住民,悉皆出家。市民之行列,亦达十二由旬。

菩萨由此等群众相伴,入于雪山。

尔时帝释天王之座,发生温暖之味,帝释天王探索理由,知为锄贤人为大出家而来。帝释思惟:“诸多群众前来,须为建造住居。”告毗首羯磨曰:“此锄贤人为大出家,须造住居。汝往雪山地方,于平正之地域,为造长三十由旬广十五由旬之隐栖处。”彼承诺谓:“承知尊命,天王!”于是前往,如命建造。

此一故事,于此处为简略之叙述,于护象本生谭(第五○九)中再为详说。彼此内容,完全相同。

毗首羯磨于隐栖所作草葺之小舍,放恶声吓退野兽、鸟及鬼类。于四方各留宽幅一步之道,然后归自己之住所。

锄贤人由众徒伴随入雪山地方,到达帝释天所赠之隐栖所。得毗首羯磨所作出家之资具。彼先自出家,然后众徒出家,分与小舍,放弃可比帝释天界之一切主权。十三由旬之隐栖处,皆为充满。

锄贤人完成其它遍处之净业,住于梵位,教众徒修行之要点。凡得定者,皆至梵天界,奉仕此等者,亦达梵天界。

结分

佛言:“汝等比丘!心者,依烦恼之力而起执着,由此而难脱,生起贪欲之法亦所难免。如是实使贤人等亦为无知。”佛述此法语,更说明四谛,说明四谛竟,某者得预流果,某者得一来果,某者得不还果,某者得阿罗汉果。佛更连结本生之今昔而为结语:“尔时之王是阿难,众徒是佛弟子,锄贤人即是我。”

注 1 法句经第三五偈。